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美國一項新研究發(fā)現,腦部蛋白斑塊沉積并非殺死腦細胞的直接原因,但會干擾腦細胞應激反應關閉機制,而持續(xù)的應激反應才是導致腦細胞死亡的罪魁禍首。
阿爾茨海默病等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均以大腦中的蛋白斑塊沉積為主要病理特征,但迄今為止,聚焦于分解和清除腦部蛋白斑塊的療法對相關疾病收效甚微。
據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近日發(fā)布的新聞公報,該校與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發(fā)現,一種被稱為“綜合應激反應沉默因子(SIFI)”的超大分子蛋白復合物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fā)病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這種蛋白復合物具有兩方面功能,即清理腦部蛋白斑塊聚積,并關閉由蛋白斑塊聚積引發(fā)的腦細胞應激反應。當腦細胞出現蛋白斑塊異常聚積時,由SIFI調控的腦細胞應激反應會被開啟以清除斑塊;而當斑塊被清理干凈,SIFI會關閉腦細胞應激反應。研究人員比喻,該過程就如同“打掃干凈房間”并且“在上床睡覺前關燈”。
研究人員發(fā)現,在共濟失調和早發(fā)性癡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模型中,SIFI某些組分會發(fā)生突變。在這些疾病發(fā)病過程中,大量聚積的蛋白斑塊“劫持”了由SIFI調控的腦細胞應激反應沉默機制,通過干擾使該機制停擺,而腦細胞經歷持續(xù)的應激反應最終會死亡。也就是說,“(蛋白)沉積物不會直接殺死腦細胞,它們使燈持續(xù)亮著而導致腦細胞死亡”。
研究還發(fā)現,在早發(fā)性癡呆小鼠模型中,使用一種可關閉腦細胞應激反應的藥物有助于腦細胞的存活。相關論文已發(fā)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
研究人員認為,許多以蛋白斑塊沉積為主要特征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具有類似發(fā)病機理,這意味著通過藥物關閉腦細胞應激反應有望成為治療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策略。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