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舉辦的“山歌響起的地方·刀郎巡回演唱會”異?;鸨?。票務系統“想看人數”一度高達百萬,其中,替父母搶票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銀發(fā)族的文化消費潛力顯現。
2004年,一首《2002年的第一場雪》飄向大江南北;20年后,專輯《山歌寥哉》引發(fā)熱烈討論。刀郎的音樂,幾乎成為一種“傳奇”。帶著鮮明的藝術個性,又抓住了廣泛而真摯的情感共性,成就了刀郎的音樂辨識度。他帶給聽眾的耳目一新,摻雜著熟悉和陌生:熟悉的,是本土的味道,是“西海情歌”的風情,陌生的,是刀郎的再創(chuàng)造。
烏魯木齊的雪景、喀什噶爾的胡楊、《聊齋志異》的故事、復雜幽微的人生況味,都能在他的歌詞中找到蹤影。場景化、故事性的表達,加之刀郎自身獨特的聲線,給予不同聽眾不同的解讀空間。刀郎早期的音樂多是五聲音階,節(jié)奏易記好唱,近年來,江南小調、新疆木卡姆、青?;▋骸⒋ń栕拥纫魳吩?,被他化用于旋律中。同時,刀郎演唱會不設主持人,沒有伴舞,沒有華麗的演出服,包括刀郎在內的全體演職員著日常生活裝,去繁就簡,讓觀眾將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音樂本身,體現出樸素的臺風。可以看出,刀郎的音樂并不一味追求大制作、大投入,聽眾定位也不限于低年齡層的“粉絲”,而是力求喚起更廣泛的大眾共鳴。
“觀風俗,知得失”。當我們談論刀郎歌曲的藝術性,就是在時間的見證下,共同精進對文化的理解和評價,期待著更多元豐富的音樂競相涌現。
古代小說名著可以被閱讀,也能入曲成歌;嗩吶能吹出《百鳥朝鳳》,同樣可以吹出搖滾的旋律。真實的民間性情之響,化成每個時代的“山歌”,緊貼著日常生活的上下文。音樂可以也應該成為一種公共文化資源,在保持自身特點的同時,嵌入更為宏大的文化結構之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3日 20 版)
北疆新聞 | 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媒體平臺,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新華報業(yè)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平臺。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